民生賬單
新(改)建社區養老服務設施110個(具備助餐服務功能45個)、8個農村老飯桌,探索建立農村“鄰里互助”老年助餐點試點20個,為老年人就近就便提供集中照料、助餐、休閑娛樂等多種服務,提升基本養老服務便利化可及化水平。
親歷者說
銀川市賀蘭縣常信鄉桂文村村民 張梅蘭:
我和老伴每天最喜歡的事就是早晨10點多去村上的老飯桌,和鄉親們坐在一起嘮嗑、聽戲腔、下棋,再一起吃個午飯。
我今年77歲、老伴76歲,我們的4個兒女都在縣城打工,沒時間天天陪著我們。歲數大了,我的風濕性關節炎也越來越嚴重了,行動不便,每天吃什么、做什么飯成了我和老伴最大的煩心事。
以前沒有老飯桌時,我和老伴每天只能“清粥咸菜”湊合吃,有時候也會下館子改善伙食,但時間久了總會有經濟壓力。現在好了,村委會請了村上常年做席面的“大廚”馬武勇為我們操持午飯和晚飯,飯菜的口味自然沒得說,而且65歲以上的老人一餐只需花費5元,實在是經濟又實惠。
銀川市西夏區興涇鎮涇華園居民 胡保珍:
我今年82歲了,一直獨居。
說起來,我這輩子真是不容易。40年前,老伴因病去世。當時我正值壯年,孩子年幼,我強忍悲痛,到處打工將幾個孩子撫養長大。如今,他們都在外地工作,很少有時間能回來陪我。
隨著年歲增大,我的身體慢慢變差,視力越來越弱,聽力也不好了,腿腳不利索,一日三餐成了生活中最大的煩心事。做頓飯,要自己去鎮上買菜,每次買完菜,拎著幾個袋子回家累得氣喘吁吁,更別提架鍋開灶了。
“叔,跟你說個好事:社區食堂要開業了,以后你再不用愁做飯了。”前不久,社區網格員白媛迫不及待地告訴我這個好消息,興涇鎮民生服務中心主任滿虎也告訴我,開社區食堂就是為了解決老年人吃飯的問題。這可真是為我解決了大難題,我高興得立刻去社區食堂轉了一圈,里面干凈整潔,菜品價格實惠,葷素搭配合理,真是太“攢勁”了。
部門作為
銀川市西夏區民政局局長馬雪玲介紹,自2021年以來,西夏區圍繞滿足老年人原居安養的愿望,加快推進社區老年助餐服務,把解決好老年人助餐這件“關鍵小事”作為推動高品質養老服務的一件大事持續推進。目前,西夏區已建成社區食堂(老飯桌)30個,為3萬多名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切實增強了老年群體的獲得感、幸福感。
近年來,寧夏持續健全完善養老服務體系。2024年,全區完成110個社區養老服務設施、10個鄉鎮(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8個農村老飯桌建設任務。“我們印發了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實施方案,建成1117個助餐設施。”自治區民政廳有關負責人介紹。(記者 陳思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