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緯37度至39度,是世界公認的釀酒葡萄種植“黃金地帶”。
這是寧夏葡萄酒產業的地理優勢。借助優勢、釀酒人創業精神及獨特品質,寧夏葡萄酒實現從冷門到熱銷的華麗轉身。
俞惠明,這位寧夏葡萄酒產業的傳奇人物,便是這“華麗轉身”背后的推手之一。
近日,記者走進寧夏西夏王葡萄酒業有限公司的釀造車間,只見發酵桶整齊排列,空氣中彌漫著果香與酒香。“這是我們公司建廠初期的一些釀酒設備,見證了寧夏葡萄酒發展的歷程……”俞惠明向前來參觀的客戶介紹。
在這里,俞惠明既是首席技術顧問,又是俞惠明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的領頭人。他身兼數職,是國家級評酒委員、國家一級品酒師、國家一級釀酒師以及中國葡萄酒技術委員會委員。每一個頭銜背后,都是他數十年如一日對葡萄酒事業的執著與堅守的見證。
1983年,酒廠建設初期,俞惠明與7名農場職工子弟一起被招進廠,赴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葡萄酒廠進行為期一年的葡萄酒技術學習。“那一年,我熟悉掌握葡萄酒釀造的全套流程,全程參與了‘中國第一瓶干紅葡萄酒’的試制、研發、生產工作,并從中學到很多。”俞惠明從釀酒的“門外漢”成為寧夏第一批葡萄酒的生產技術人員。
回到寧夏后,俞惠明等8人在玉泉營農場一個曬場的庫房里找了3間平房,買了100多個水缸,開始了葡萄酒釀制試驗工作。
“當時條件艱苦,沒有自來水,葡萄品種混雜,輔料難買。”俞惠明說,1985年對寧夏葡萄酒產業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他和團隊突破重重困難,釀制出寧夏第一瓶葡萄酒。
此后的40年,俞惠明將全部心血傾注在了葡萄園和釀造車間里。在他和團隊的精心努力下,西夏王葡萄酒在國際和國內舞臺上綻放耀眼光芒,累計斬獲500多項大獎。
2000年,在法國世界名酒博覽會上,由他主持釀造的西夏王干紅葡萄酒脫穎而出,榮獲金獎。
2012年,“外交使節”葡萄酒在俞惠明的精心釀造下誕生。2013年,寧夏西夏王葡萄酒業有限公司被外交部授予中國唯一的“外交使節”葡萄酒生產基地。
此后幾年間,西夏王葡萄酒在賀蘭山東麓葡萄酒質量大賽、亞洲葡萄酒質量大賽、法國波爾多國際葡萄酒挑戰賽以及德國柏林葡萄酒質量大賽等眾多權威賽事中屢獲金獎和銀獎。
俞惠明的貢獻不僅是釀酒。2003年,作為寧夏賀蘭山東麓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委員會委員,他參與并精心起草了近10萬字的申報材料,又以專家評委的身份參加國家質檢總局組織的評審會,助力賀蘭山東麓葡萄酒成功通過鑒定,同年還參與了相關國家標準和區級標準的制定與評審工作,為寧夏葡萄酒產業的規范化發展立下汗馬功勞。同時,他作為國家三級品酒師的培訓教師,相繼獲批自治區、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后,為寧夏葡萄酒產業培育了500多名專業人才,為產業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現在寧夏許多家葡萄酒企業中大部分的釀酒師都是從我們公司走出去的,有我的同事、部下、徒弟和學生。”俞惠明說。
在技術創新方面,俞惠明成果卓著。他常常在實驗室里一待就是一天,鉆研葡萄酒釀造的各個環節。在酒精發酵與蘋果酸乳酸發酵結合應用、果膠酶合理添加、發酵后期浸漬技術以及橡木桶配比使用等工序上大膽創新。
“我仔細記錄每次實驗數據,對比不同配方和工藝下葡萄酒的品質變化,不斷優化改進。近幾年,創新成果使得產品優級品率提高近25%,年產品附加值增加約1.3億元。”俞惠明說。他的多項創新技術不僅在國內首次應用,還在區內乃至全國得到廣泛推廣,并被列入葡萄酒工藝操作指導書。在他的主持下,30余項傳統工藝得到改進,50多個新產品成功研制開發,7項國家專利成功申報,他還參與或主持了多項國家及自治區級科研項目,其中“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技術體系創新與應用”科技項目于2020年榮獲自治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談及40余年歷程,俞惠明眼中閃過一絲淚光,他說:“一路走來非常不易,但我從未有過一絲放棄的念頭,因為這是我一生為之奮斗的事業。我見證了寧夏葡萄酒產業從弱到強的蛻變,我堅信,只要堅守初心,執著追求,夢想就一定會照進現實。”
如今,年過六旬的俞惠明依舊忙碌在葡萄酒釀造第一線。(記者 馬照剛 李 濤 喬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