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狗年的來臨,齊立娟母女特意剪了狗狗送福圖。
“她的眼睛里像是有明亮的光,讓人恍然覺得她的眼睛會說話。”這是記者初見陳曉穎時,對她的第一印象。
讓人想不到的是,眼前這位年輕又美麗的姑娘,不僅是位醫學專業的碩士,同樣也是一名民間剪紙藝人。在如今傳統技藝快速消失的社會,陳曉穎卻對剪紙情有獨鐘。這份鐘愛,既來源于家族血緣的傳承,更是一對母女對傳統藝術的執著追求。
母女相伴,共同呈現剪紙藝術
陳曉穎的母親齊立娟,是隆德齊家剪紙的傳人。整個永寧,只有兩個人剪紙,而她母親是唯一一個受到家傳剪紙技藝熏陶的剪紙藝人。每當談及剪紙,這位農村女人的臉上表現出對剪紙藝術的癡迷與熱愛,展露無遺。而陳曉穎出色的剪紙技藝,也是從小受母親的耳濡目染。
齊立娟剪紙技術,是由其父親齊效賢所授。剪紙是齊家的獨門絕活兒,其特色是從頭到尾只依靠一把剪刀剪出,不用刻刀。齊效賢與齊國漢、齊忠的書法,在當時被稱為隆德鄉間“三齊”。逢年過節的時候,他寫對聯、剪紙,家里姐妹們都跟著他一起剪紙。齊效賢剪紙最絕的是不畫樣子,拿起剪刀就能直接剪出漂亮的剪紙。
母女二人在剪紙。
三十四年前,齊立娟從老家隆德縣鳳嶺鄉嫁到永寧陳家,并把剪紙技藝帶到了永寧。過去永寧這一地區的人都不剪紙,于是齊立娟就利用農閑時間剪紙。起初,沒有人認可剪紙這項技藝,甚至連家里人也不支持她,認為剪紙沒什么用處。但對剪紙近乎癡迷的齊麗娟并沒有因此放棄剪紙,而是一直在堅持。正是這份堅持,讓她逐漸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尊重,更讓她欣喜的是,在她的熏陶下,女兒陳曉穎從小就表現出對剪紙的熱愛和天賦。
百蝶圖、五十六個民族、人物臉譜、十二生肖、十二金釵等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剪紙作品,在齊麗娟和陳曉穎母女手里誕生了。平時,母女倆經常探討剪紙藝術,共同完成某類剪紙藝術形式。而這些獨具個人風格的剪紙藝術,在現代機器剪紙混雜手工剪紙的混亂時局下,令人不得不贊嘆。
陳曉穎在剪蝴蝶。
消失的傳統手藝,而她依然堅守
民間最傳統、最古老的剪紙,從頭到尾都是用一把剪刀剪出來的,齊家剪紙就是如此。作為一名八零后,陳曉穎在學習和工作之余,一直跟隨母親學習和傳承家族剪紙手藝,在傳統手工剪紙即將消失的大環境下,依然堅守家族傳統手工剪紙的原則和初衷——“不忘初心”,遵循齊家剪紙最古老的方法和傳統,所有的剪紙只用一把剪刀剪出。陳曉穎說:“作為一個傳統剪紙人,即便是在用刻刀的同時,也決不能拋棄傳統的剪刀。”
這些年,她悉心鉆研家族的傳統手工剪紙,剪了一系列古老傳統花樣的喜字剪紙、十二生肖剪紙、福娃剪紙等,至今已創作剪紙將近200幅。令人驚訝的是,在古代熏樣退出歷史舞臺的今天,她竟然復原了剪紙樣子的古法熏燒工藝,并成功熏燒出剪紙的熏樣。(注:古代流傳下來的熏樣都具有極高的文化和藝術價值)。
手藝越來越嫻熟的陳曉穎,從傳統剪紙開始,逐漸把一些現代元素融合到古老的剪紙藝術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她應用最古老和經典的黑、紅、黃三色制作了一系列的彩色剪紙的同時,又大膽應用鮮明活潑的色彩,用跳躍度和反差大的色彩做出了一系列夸張的彩色剪紙。目前,她的福娃系列剪紙正在設計和創作中。
齊立娟母女在整理她們的剪紙作品。
傳承傳統文化,傳播剪紙藝術
為什么喜歡剪紙?因為剪紙是有正能量的藝術作品,是積極向上的、喜慶、吉祥的,是祝愿生活越來越美好的藝術形式。逢年過節遇到喜慶之事,人們用剪紙送福送喜,剪紙作品里也可以看到傳統文化的精華,看到人們生產生活的場景,無不鮮活有趣,活靈活現地反映了當地的風土人情。這種來源于生活的藝術,使得陳曉穎在剪紙的過程中變得專注、細膩,對生活充滿了希望。
陳曉穎說,剪紙是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到了她這一代,家族里的年輕人都不學剪紙,只有她一個人在剪。因此,她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要把老祖宗的技藝傳承下去,并展示給人們看。而且剪紙能讓人心靜下來,讓她不害怕孤獨。看到自己創作出的作品,她覺得,沒有比這更好的安慰了。
齊立娟母女剪的彩色蝴蝶。
談及未來的打算,陳曉穎說,她想用剪紙這種方式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創作出一套既屬于隆德齊家剪紙藝術一脈又有具有個人特色的作品,把隆德齊家剪紙藝術傳承下去。看到她明亮而堅定的眼神,仿佛可見日后生生不息的剪紙藝術。
陳曉穎告訴記者,為了把齊家剪紙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她想辦場作品展覽。但這些年,為了傳承剪紙藝術,母女自費買剪紙用品,每年都要花費好幾萬元,也讓她們壓力很大。因此,陳曉穎很希望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以將“剪紙”這門傳統文化更有力地傳播出去,“剪”出一片新天地。(寧夏新聞網記者 祁瀛濤 劉楠 文/圖)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網站律師 | 聯系方式
寧夏新聞網(m.frafty.com)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或建立鏡像 寧夏日報報業集團 寧夏互聯網新聞中心 Copyright 2000-2012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寧夏銀川市興慶區中山南街47號寧夏日報新聞大廈 郵編:750001 新聞熱線:0951-5029811 傳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談:0951-6031787 國務院新聞辦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6412006001號 國家廣電總局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908244號 新聞出版總署互聯網出版許可證:新出網證(寧)002號 公安網監備案編號:寧網安備640100002 工信部ICP備案編號:寧ICP備050066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寧B2-20060004 法律顧問:言成律師事務所 鹿璐 電話:13369511100,15109519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