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1日,寧夏新聞網【網眼督查】欄目發布了《頭盔該洗澡了吧!——銀川街頭部分共享頭盔衛生堪憂》的報道引發廣泛關注。一周的時間內,關于共享電單車頭盔消殺的報道層出不窮。
3月22日,寧夏新聞網【網眼督查】《頭盔該洗澡了吧!——銀川街頭部分共享頭盔衛生堪憂》報道網友留言。
“運維人員不分品牌、不分顏色,對負責區域內所有共享單車進行清洗消毒。”
“銀川共享單車開展拉網式消殺并配發一次性頭套。”
“銀川共享電單車上新啦,不戴頭盔不能騎行!”
……
(圖片來源 銀川發布)
3月28日,記者再度走訪銀川大閱城商圈附近多個共享電單車停放點,車輛衛生問題依然“如故”,共享頭盔有配無戴成“擺設”。
“你為啥騎共享電動車不愿意戴頭盔?”
“一是太臟,二是擔心前面的使用者有皮膚類傳染病。”
“近期銀川上了一批新的電單車,也配備了新的頭盔,衛生情況相較不錯,騎新車時你會戴嗎?”
“估計我還是不戴……”
對于使用群體來說:“這頭盔太臟我戴不了,不管是消殺還是換新都未必選擇。”對于各個投放企業來說:“我們也做了整改,加大了保潔與消殺力度,但頭盔使用情況并不理想。”對于監管部門來說:“依法查糾騎乘人員不是目的,助推市民養成安全出行習慣才是初衷。”一句話總結,這頭盔大伙還是“不買賬”,根本性問題并沒有得以妥善解決。
2020年4月,公安部開展“一盔一帶”(頭盔、安全帶)安全守護行動,對摩托車、電動自行車騎乘人員不佩戴安全頭盔的問題依法查糾;銀川市近年來也對駕乘摩托車、助力車、超標電動車不戴安全頭盔的行為進行了重點整治。
(圖片來源于網絡)
騎摩托車和電動車時為什么要佩戴頭盔?道理顯而易見,為了自身的出行安全。一組數據顯示:摩托車、電動自行車駕乘人員死亡事故中,約80%為顱腦損傷致死。正確佩戴頭盔,往往是同騎乘人員遇到危險后的最后一道防線,可以防止絕大部分的頭部受傷,并且大大減小損傷程度和事故死亡率,大幅降低交通事故死亡風險。
那么,如何讓騎車戴頭盔的觀念深入人心,讓市民養成主動戴頭盔的習慣?這事兒值得考量。推出的“共享資源”能夠更好地物盡其用,需要的不只是有關部門的單純落實監管,應更細化、具體化、智慧化,幫助市民認識戴頭盔的益處,從而主動遵守法規,養成戴頭盔的好習慣。同時,共享電單車運營企業也有必要通過改良設備、加強管理來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以此消弭使用者對于衛生及產品其他方面的擔憂。市民作為使用者,更應規范、合理使用車輛及其所配有的安全頭盔,這不僅是對自身、對他人安全負責,也是在為擦亮銀川市全國文明城市的名片盡一份力。(寧夏新聞網記者 金文陽 張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