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寧夏引黃灌區是一個由25條干渠組成的“班級”,唐徠渠則是整個寧夏引黃灌區的宣傳委員。他是建班“元老”之一,開鑿于漢,有2200多歲的“高齡”,復浚于唐,也叫唐渠。
唐徠“同學”不僅歷史課拔尖,見證了“古渠流潤”的波瀾壯闊和寧夏引黃灌區的滄桑巨變,而且“顏值”出眾,憑一己之力貢獻了“渠畔龍宮枕大堤,春風夾岸柳梢齊”“何處春風淑景饒,依依楊柳蔭西橋”“唐渠汩汩訴衷腸,玉帶盈盈繞鳳城”的寧夏勝景。
唐徠渠綜合成績優異,堪稱“學霸”一枚,承擔了班級的五分之一的自流灌溉供水任務,一直保持著314公里的矯健身軀,每年奔流200天左右,走遍3市9縣區。自1998年以來,唐徠渠持續為銀川東南和西北水系、典農河、沙湖、寶湖、閱海濕地公園等37個湖泊、12個濕地、5個公園生態補水達16億立方米,讓20萬畝湖泊濕地個個“出落”得如西湖般清爽明媚。
唐徠同學思維靈敏,善于突破創新、團結協作。他曾創新實施了跨渠道、跨溝道、跨縣區“三跨”聯調措施,解決了石嘴山市惠農區紅果子鎮8000畝農田春播之需,實施庫渠聯調聯補,解決了第二農場渠稍段3萬畝農田用水瓶頸。如今,又在為現代化、數字化灌區轉型探索經驗、貢獻智慧。
“一渠流水千家分,玉帶如身潤萬民”,唐徠同學贏得了“塞上乳管”的美譽,在班里最早摘得“全國文明單位”稱號榮譽。(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文字/裴云云 攝制/楊泠然 手繪/李姿睿 部分素材/祁瀛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