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平羅縣頭閘鎮邵家橋村黨支部大院,看著滿院晾曬的紅辣椒,仿佛踏入了一片紅色的海洋。秋風拂過,辣椒的辛辣氣息彌漫開來,雖有些嗆鼻,卻讓人切實感受到豐收的味道。
大院門口,村民們圍坐在一起,雙手如舞動的蝴蝶,快速地采摘著辣椒。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樸實的笑容,那是辛勤勞作后收獲的喜悅。“今年這辣椒長得可真棒,咱村的十畝試驗田算是成功了,這為下一步和企業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邵家橋村黨支部書記邵創林一邊摘著辣椒一邊信心十足地說道。
然而,信心十足的背后,是邵創林扎根家鄉十四年,一步一個腳印積累發展經驗得來的。
2016年年底,邵創林從隊長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那時的邵家橋村,環境面貌還不盡如人意。垃圾隨意堆放,道路泥濘不堪,整個村莊顯得有些破敗。邵創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明白,要想讓村子發展起來,首先要改變村莊的環境。
于是,邵創林帶領著村民們開始了一場環境面貌大整治。清理房前屋后垃圾,修繕道路。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村莊變得干凈整潔。道路也不再泥濘,村民們出行更加方便,大家都對這樣的變化贊不絕口。
但是,由于村集體資金有限,想要給大家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仍存在很大困難。2019年,邵創林敏銳地意識到,要想壯大村集體經濟,必須創新發展模式,于是,他決定成立邵家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并籌集資金,購買了80萬元的機械。有了這些機械,合作社開始為村里流轉土地的大戶代耕代種,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同時,合作社還積極開展秸稈回收利用工作,購買打包機,將秸稈進行處理,實現了凈收入,也為農戶節省了作業費。
為了更好地推動農業產業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讓糧田變良田。2022年,邵創林帶領村班子成員積極響應國家政策,配合上級部門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近5000畝,將原來45米寬的田塊調整為90米至100米寬的大田塊,有效耕種面積增加約300畝,實現自然地塊“小并大”,使得灌溉時間大大縮減。今年,邵創林又將村里的3900畝土地同樣進行改造,使得曾經縱橫交錯的土渠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地下暗管和地上滴灌系統。
“以前的土渠,不僅浪費水資源,還容易淤積和損壞。現在有了暗管和滴灌,澆水更加精準,也更加節約水資源。此外,暗管可以將土壤中的多余水分排走,降低地下水位,從而減少土壤中的鹽堿成分。同時,滴灌還可以精準地控制灌溉水量,避免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鹽分上升。”邵創林說,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的完成,改善了村級灌溉體系,轉變了村民思想,為群眾降低種植成本,增收致富打下了堅實基礎。
要想實現鄉村振興,必須發展特色產業。今年,邵創林又引入企業新建120畝菌菇大棚。菌菇大棚的建成,將為村民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村民們可以在大棚內從事菌菇種植、采摘等工作,增加收入。同時,菌菇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周邊物流、加工等產業的發展,為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
此外,作為一名高素質農民,邵創林不僅在經濟方面不斷推動村子發展,還是村里的法律明白人。他通過多種途徑不斷學習,提升自我能力,積極為村民們提供法律咨詢和服務,并經常組織村民們開展法律知識講座,希望能夠不斷加強村民法治意識和法律素養。
在解決村民土地問題等糾紛的過程中,邵創林充分發揮自己的法律知識優勢,耐心細致地為村民們講解法律規定,協調各方利益。他始終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依法依規解決問題,贏得了村民們的信任和支持。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在邵創林的帶領下,邵家橋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莊環境優美,村集體經濟壯大,村民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談及感悟,邵創林給出四個字:“學無止境。”他說,2019年、2022年和2023年分別赴浙江和山東參加市農業農村局組織的高素質農民培訓班讓他開闊了眼界、打開了思路,明白了如何在落后偏遠地區“無中生有”。未來,希望通過自身努力學習和參加更多培訓學到更多的先進的理念和方法,并把這些經驗帶到邵家橋村,讓家鄉的振興之路越走越寬。(記者 李文杰)
【編輯】:張海燕
【責任編輯】:馬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