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在是冬閑時期,但我在村上新建的蔬菜大棚里工作,一天可以掙200元,大棚的菜賣出去還給我分紅。能有這樣的好事,真是要感謝李書記!”完成了一天的采摘任務,平羅縣通伏鄉金堂橋村村民祖冬紅從蔬菜大棚里出來后開心地說。
祖冬紅口中的李書記名叫李弼強,是石嘴山市新聞傳媒中心按照市上要求派駐到金堂橋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他在金堂橋村進行駐村工作已經3年多時間。
回憶起2021年7月到任時的情形,李弼強說:“當時金堂橋村是典型的后進村,是通伏鄉唯一一個沒有村集體收入的村。我當時就意識到,想要解決村民增收致富問題,一定要轉觀念、變思想,增強黨支部的凝聚力和號召力,才能為進一步發展項目產業奠定基礎。”
李弼強和村“兩委”班子溝通,共同完善細化了村“兩委”班子工作十項制度,確保“三會一課”按期召開,給黨員干部制定五項“鐵紀”,在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上下功夫,有效激發村級組織和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創造性。
“通過組織各種活動,提高了黨員的服務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活動不僅增強了黨支部的凝聚力,也提升了村民對黨支部的信任和支持。”金堂橋村黨支部書記王建虎說。
從金堂橋村村部到金堂橋村八隊,有一條3.2公里長的混凝土道路,李弼強清楚地記得,他剛到村上,第一次入戶時就走過這條路。這里當時還是土路,村民跟李弼強反映:“這條路太影響我們生活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根本沒法出門。”村民的話,李弼強默默記在心里,“生活都有影響,又怎么能發展好經濟呢?”李弼強先后多次往返自治區、市、縣有關部門跑項目、爭取資金300萬元。不到一年,一條嶄新的混凝土道路呈現在村民面前。“每次走上這條路,心里都特別舒坦,充滿信心!”村民王婷高興地說。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帶領村民增收致富,是金堂橋村發展的首要任務,也是村民們的迫切愿望。李弼強通過入戶調研、實地查看后,向村“兩委”建議將土地資源整合,把小塊田變大塊田,建設高標準農田項目,由村集體統一管理,從機制和模式上調整農業產業種植運營模式。李弼強的想法和村“兩委”一拍即合。很快,在村“兩委”和有關單位的支持下,一座座現代化農業大棚拔地而起,一塊塊高標準農田初見規模,一個個富民增收產業在金堂橋村生根開花。
“過去我們家的2分田因為地塊小、產量低,自己種沒啥收益,更別提流轉了。自從村里把我們的田納入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最近,光流轉費就漲了200多元。”村民張正奎指著正在改造的農田高興地說。
“借著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東風,我們通過土地流轉把村民的小塊田整合成大塊田,由村集體統種、統管、統銷,豐收以后再由村集體給村民分紅。”李弼強介紹,依托金堂橋村經濟合作社,金堂橋村共流轉了6500余畝土地,其中,4902畝土地將全部改造成為高標準農田,目前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即將完工。
金堂橋村高質量美麗村莊提升建設項目是該村今年7月份建成的新項目,蔬菜大棚是項目建設的一部分。建設前期,村民們存在很多顧慮:項目怎么建?在哪建?建設資金從哪來?建了能不能掙錢?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李弼強多次請教專家,到鄰村“取經”,學習現代設施農業種植知識,研究種植品種和銷路,向村民宣傳建設大棚的可行性和優越性。為了解決資金問題,李弼強先后多次到自治區、市、縣有關部門爭項目爭資金,在2024年第一季度爭取到260萬元項目資金,第二季度正式開工建設,歷時4個月,14座現代化農業大棚全部建設完成。
蔬菜大棚完成建設后,今年8月中旬趕種了一茬芹菜,到11月底,大棚芹菜喜獲豐收。蔬菜大棚里,村民正在采摘芹菜。“芹菜賣給菜商的價格是每棚3萬元,菜商還要雇用村民采摘,這一大棚菜,村民就有兩份收入。”李弼強介紹,“等這批芹菜摘完,我們還會續種香菜和芹菜,預計在春節期間上市,這樣村民就有了持續性收入。”
“在種植前,我們已經聯系經銷商確定了銷售渠道并簽訂收購合同,保證大棚蔬菜能夠順利銷售。”李弼強介紹,“除了大棚種植,我們還將8個小暖棚與民宿融合,打造庭院經濟,種植車厘子、葡萄、桑葚、草莓等作物。并將采摘與火鍋相結合,現采現吃,以新穎的農家樂模式吸引游客。通過打造集農業、文化、旅游為一體的鄉村發展新業態,提高村民收入。”
3年來,金堂橋村在李弼強和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已完成9個項目建設,包括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建設項目、標準化曬場項目、硬化路建設工程項目等,爭取各類資金1300余萬元,村集體固定資產發展到1500萬元。從駐村第一年村集體收入不足2萬元,到如今村集體收入突破150萬元。
在為金堂橋村增項增資,為村民謀福利的過程中,李弼強還不忘“治療”村里的“疑難雜癥”。李弼強按照6項村莊“臟亂差”治理工作計劃,嚴格推進治理進度,至今已完成80%治理任務,解決問題93件,與鄉、村負責人一道,共解決矛盾糾紛67件,幫村民要回工資欠款1.7萬元,為村里的4戶低保戶和2戶監測戶爭取幫扶資金1.39萬元,還為村里爭資辦廠擴大產業,延長產業鏈,解決脫貧戶、監測戶、低保戶等固定務工人員的就業問題。
“我總感覺我的時間不夠用,為村民辦的事還不夠多、不夠好。雖然現在的金堂橋村年收入翻倍增長,但我還想留在這里的時間更久一些,實現當初所制定的五年村集體發展規劃,同時幫助村民解決問題,提高他們的收入,并帶出一支能工作、會工作、為民辦事的強村富民的干部隊伍。”李弼強信心滿滿地說。
【駐村感悟】我深刻地明白要改變金堂橋村的落后面貌,就一定要根植基層群眾,壯大產業發展,讓群眾在項目產業的發展中增收致富。要充分發揮黨支部在村集體經濟發展中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把支部建在產業上,把黨員凝聚在產業上,把工作干到群眾的心里,這樣才能讓群眾信任你,愿意跟著你干。作為駐村書記,我會繼續拓展思維視野,努力奮斗,和大家一起共同繪就一幅鄉村美、農民富的幸福畫卷。(記者 米振卿 見習記者 李玥 姚路路)
【編輯】:張海燕
【責任編輯】: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