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下有泥土,心中才有真情。”2021年7月,馮新俊被派駐到平羅縣黃渠橋鎮黃渠橋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經過2年辛苦付出,他與黃渠橋村結下了深厚情誼。2023年7月駐村期滿后,馮新俊主動請纓繼續留任,為黃渠橋村做更多惠民生、解民憂、暖民心的事。
“剛到這里時,我就想一定要竭盡所能,把這里當成第二故鄉,真干事、干實事,用有限的時間實現黃渠橋村的高質量發展。”馮新俊表示,如今,看著村里發展越來越好,自己也發自內心地感到驕傲。
黃渠橋村是寧北第一個黨支部成立所在地,傳承紅色基因、建強村黨組織是該村的重要工作之一。自駐村以來,馮新俊與村“兩委”班子緊密合作,圍繞鄉村振興目標任務,不斷健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系,挖掘、梳理村里的紅色資源,結合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黨史學習教育,帶領村黨員進行輪訓,強化黨員的黨性教育。同時,通過“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開展談心談話等形式,開展黨建工作,使黃渠橋村的黨建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黨員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得到大幅提升。“黨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村里的發展才有奔頭。”黃渠橋村黨員韓伏仁說。
除了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馮新俊心里還裝著一本“民生賬”。村民的煩心事、揪心事,樁樁件件都是他“賬”上的頭等大事。于是,他經常上門拜訪,與村民嘮家常,耐心傾聽大家的心聲與訴求。
走訪過程中,馮新俊發現村里的農田灌溉設施老化嚴重,極大地影響了農作物的產量。為了改善這一狀況,他與村“兩委”班子成員協商溝通,積極爭取資金翻新灌溉設施;當得知村里有11名群眾生活困難,他第一時間聯系鎮民政所,成功為他們申請到1.7萬元臨時救助金;春播時節,他與村“兩委”班子成員挨家挨戶動員,全程緊盯,力保670畝小麥如期播種。此外,村里殘疾人的生活狀況他也時刻關注,不定期為行動不便者送去輪椅、拐杖、坐便椅……一樁樁、一件件為民解憂的實事,讓村民臉上逐漸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馮書記來了以后,事事都辦到了我們的心坎上。有他在,我們心里踏實得很!”村民馬志紅夸贊道。
改善民生為本,產業發展為要。黃渠橋爆炒羊羔肉、糖麻丫、老豆腐等特色美食在當地非常有名,如何讓這些隱匿在鄉村的寶藏特產走出“深閨”、邁向更廣闊的天地?
經過多方考察后,馮新俊瞄準了電商平臺。通過與村“兩委”班子成員協商后,黃渠橋鄉村振興展示館(電商中心)項目應運而生。籌備建設期間,馮新俊緊盯項目進程,反復與施工團隊研討裝修方案,和村“兩委”班子成員敲定產品展示等相關工作。
今年6月,平羅縣首家村級鄉村振興展示館(電商中心)在黃渠橋村開業,借助電商平臺,不僅把本村的優質特產源源不斷銷往各地,更帶動了整個黃渠橋鎮農產品銷售。一時間,展館內熱鬧非凡,優質特產經電商平臺“東風”助力,源源不斷銷往大江南北。
“自從入駐這個展示館,訂單多得數不過來,天天都有驚喜,收入翻了好幾番,多虧了馮書記的好點子!”村民李文俊喜笑顏開,周邊農戶也是滿臉欣喜、腰包漸鼓。
馮新俊的目光遠不止于此,他還和村“兩委”班子成員深挖村里的紅色資源,積極爭取上級項目資金支持,建成了集紅色黨史文化展廳、廉政警示教育基地、黃渠橋村鎮黨校于一體的綜合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助力紅色美麗村莊建設。
如今的黃渠橋村,正朝著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穩步前行,而駐村第一書記馮新俊和黃渠橋村之間的故事還在繼續……
【駐村感悟】在黃渠橋村駐村的日子,于我而言,是一場意義非凡的經歷。入戶聽訴求、跑項目、辦活動,樁樁件件雖辛苦,收獲的卻是鄉親們實打實的信任。我深知,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往后我也會牢記初心,同村民一同奔赴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記者 李文杰 見習記者 姚路路)
【編輯】:張海燕
【責任編輯】: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