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秦腔劇院黨支部書記、院長侯艷在迎新春百姓戲曲大集上獻唱。
戲迷成了主角。
百姓戲曲大集走進賀蘭縣金貴大集。
專業演員一對一指導。
妝扮起來。
海選出來的戲迷。
百姓戲曲大集來到石嘴山市大武口區。
1月22日,西塔劇院迎來了20多位特殊的戲迷,為他們量身錄制的戲曲節目,將在今年春節期間登錄寧夏衛視頻道。
去年12月底,寧夏演藝集團秦腔劇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夏秦腔劇院)啟動“2025迎新春百姓戲曲大集”海選活動,在石嘴山平羅縣、大武口區,中衛海原縣、銀川賀蘭縣,從數百位戲迷中海選出近60位,與專業演員同臺表演,為春節“申遺”成功后的首個“中國年”營造出濃厚的“寧夏年味”。
從看客到主角
人人有絕活 登上舞臺他們就是“戲中人”
“這才是世態炎涼,人生坎坷,富貴盡,好似過眼煙云……”
化好妝,穿上戲服,臺步搖曳起來,張小紅覺得,這段她最喜歡的《鎖麟囊》唱詞,一下子就活了。此刻,她就是戲里的薛湘靈。
1月22日,在西塔劇院錄制節目的張小紅心潮澎湃,因為她要上電視了。短短7分17秒的表演,卻是對她六七年來執著于學習秦腔的最大獎勵。
張小紅在平羅縣城經營一家小吃店,從海選中脫穎而出后,1月14日,在平羅縣西區文化廣場,她走上迎新春百姓戲曲大集的舞臺,第一次在那么多人面前唱戲。
和她一起參加節目錄制的,還有平羅縣高仁鄉東沙村的蔡榮杰和高仁鄉八頃村的樊兵勝。
蔡榮杰在現代戲《祝福》中飾演“賀老六”,閑時喜歡在快手上直播唱戲,粉絲有好幾千人。他還參加了平羅的一個戲曲班子,平時在平羅縣城東門橋頭唱戲,有時也會專門趕到銀川唱。
樊兵勝是“丑角”,身段特別好。1月14日,演到盡興時,他給大家來了段即興表演,先連著踢了幾個高抬腿,又是幾個空翻,最后一個倒立,精彩的表演引得票友連連叫好。除了丑角,他還唱花臉,平時在村里種地養牛,閑暇時參加各種演出活動。
參加迎新春百姓戲曲大集的戲迷有近60位,是從幾百人中海選勝出的。從臺下觀戲到臺上演戲,這些來自各行各業的普通戲曲愛好者,因為執著于一份熱愛,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1月15日下午,迎新春百姓戲曲大集來到海原縣,海選出的12位草根“明星”依次登臺。
當日凌晨5時許,海原縣三河鎮的米潔就從村里出發了,她要早早趕到海原縣文化館化妝。米潔去年跟嫂子王玉琴學會了秦腔《殺廟》,一下子就唱上了癮。她在手機上邊聽邊學,鋤地時聽,收拾房間時也聽。“我本來沒什么自信,但指導老師說我表現得還不錯,就想好好展示自己。”米潔有點不好意思地笑著說。
1月17日,在賀蘭縣金貴堡老街南院,53歲的張蕊琴表演完秦腔《急子回國》選段,意猶未盡地走下臺,不想遇到了想與她合影的“粉絲”。“以前我只在村里的戲臺上演出過,這次能登上百姓戲曲大集的舞臺,有這么多觀眾聽我唱戲,太開心了。”
在舞臺上表演的人綻放光彩,在海選中落選的人也有所收獲。
2024年12月27日,王學英專門從銀川趕到平羅,和妹妹一起參加海選。“前幾年,我忙于做生意,沒有太多時間學習秦腔。現在終于能重拾愛好,名次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過程。能走上海選的舞臺,就很開心了。”
“角兒”煉成不易
不為唱而唱,專業演員一對一悉心指導
“在銀川結束培訓那天,我和老師說不想回去了,還想再多學幾天。”1月15日,在海原縣文化館,張愛華一邊化妝一邊“委屈”地說。
張愛華的父親是位秦腔演員,她十幾歲時曾在海原縣專業劇團做學員,耳濡目染愛上了唱秦腔。小時候,父母下地干活,她就用窗簾、枕巾、門簾把自己裝扮成戲里的“角兒”,讓弟弟妹妹拿著木棍敲打臉盆為她伴奏。后來,她跟著碟片自學秦腔。2020年,又注冊了一家秦腔演藝公司,召集了十幾位農民秦腔愛好者,經常帶著他們演出。
“希望還有機會跟著老師學習。哪怕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很有收獲。”張愛華說。
為了能讓海選出來的戲曲愛好者有最佳表現,寧夏秦腔劇院特意安排了專業演員給他們上提升課,進行一對一的指導。
張小紅的老師是秦腔演員黃瑞妮。“黃老師是我的第一位老師,她指導我如何亮相,如何揣摩人物的心理。我之前就是為了唱而唱,根本沒注意過這些。”
1月17日,賀蘭縣秦腔愛好者牛志珍上臺前還不忘與老師魚亮切磋細節。她在快手上注冊了“秦之夢”賬號,經常在線直播唱戲,目前已有1萬多名粉絲。“你的轉身動作再練練。”魚亮邊說邊示范,“注意腳步的移動,身子挺直,要與身體的轉動同步。”牛志珍緊隨其后,琢磨體會,逐漸找到了感覺。
1月18日,在大武口區迎新春百姓戲曲大集上,袁雪霞的秦腔《庵堂認母》選段一下子俘獲了寧夏秦腔劇院副院長潘彩虹的心。“她表演得非常到位。和指導老師學習時也很認真,一有時間就練。經過排練,這些戲迷在舞臺上的發揮比平時要好很多。”
舞臺上,除了來自民間的“草根”戲迷,還有寧夏秦腔劇院的專業演員助陣。“以往我們是來送戲的,這次我們是來捧場的,角兒是咱們的老百姓。百姓戲曲大集不僅僅是秦腔的節日,也是戲劇的盛宴。通過專業老師的指導,能讓觀眾欣賞到各種戲劇的魅力。”寧夏秦腔劇院黨支部書記、院長侯艷說。
戲曲搭臺特產熱賣
推薦官直播 讓更多人認識寧夏好東西
“我們黃渠橋的糖麻丫、爆炒羊羔肉、扁豆涼粉、老豆腐,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這些年的產業化發展已經形成了體系,為農民增收打下了基礎……”1月14日,在平羅縣迎新春百姓戲曲大集活動現場,推薦官通過直播,為網友介紹平羅的美食和民俗。各種特色美食散發著熱氣和香味,醞釀出濃濃的年味。
迎新春百姓戲曲大集海原站的地點選在了海原縣四季鮮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門口,來往的人們為一聲聲唱腔駐足。現場,海原縣電商公共服務中心搭起了展臺,西安鎮的苦蕎系列產品、賈塘鄉的黃米等本地特產整齊擺放。該中心電商部工作人員田垚正在為自家的產品“喊麥”:“快來看看!這些都是村里工廠直營直銷的產品!”
1月17日,在賀蘭縣金貴大集,采購年貨的人們熙熙攘攘。百姓戲曲大集上的鑼鼓聲、吼唱聲,飄蕩在整條街道上空,與攤主的叫賣聲,顧客的討價還價聲、笑聲交織成一片,把趕大集唱大戲的節日氛圍,推向一波高潮。
“通過迎新春百姓戲曲大集,不僅僅是為老百姓唱戲,還希望借此機會,助推各地年貨熱賣,讓更多的人認識寧夏的好東西,讓更多網友了解首個‘非遺年’中的‘寧夏年味’!”侯艷說。(記者 倪會智 趙銳/文 見習記者 李芮 楊凱 王強 馬霄鵬/圖)
【編輯】:張海燕
【責任編輯】:張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