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底,寧夏科技項目受理量由2017年的674項增至12204項,增長了18倍;成果登記由269項增至399項,增幅達48%——翻看這張全區科技項目受理“成績單”,寧夏科技發展戰略和信息研究所網絡技術科的每一個人深感自豪。
“服務科技事業,支撐科技決策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寧夏科技發展戰略和信息研究所網絡技術科負責人宋洪濤說。
在寧夏創新驅動戰略實施過程中,科研主體的信息化建設和網絡安全保障工作日益彰顯出重要性。而從一片空白到建成完善的科技系統信息化平臺,背后是寧夏科技發展戰略和信息研究所網絡技術科團隊多年的努力。
時間的指針回撥至5年前。
2016年,“創新驅動”被確立為自治區“三大戰略”之一。在政策支持和激勵下,全區科技創新項目申報數量大幅提升。
如何用信息化手段解決線下項目申報出現的周期長、過程繁、效率低的問題,是擺在網絡技術科6名技術人員面前的重大課題。
“頂層設計要根據各個科技項目的管理辦法進行。雖然我們也參考了外地經驗,但因業務流程不同,沒法照搬,只能自己梳理。”宋洪濤回憶。
沒有模板、沒有經驗,6名技術人員依舊對這項工作報以最大的熱情,在攻堅克難的道路上無怨無悔,用1000多個日夜的不懈奮斗,建成了集決策、咨詢、執行、評價、監管于一體的寧夏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形成上聯國家、下聯各市縣、橫聯科研院所及創新主體的全域科技管理網絡體系,真正實現了科技項目“不見面、網上報、網上評、網上管”,做到了管理全過程“可申訴、可查詢、可追溯”。
近幾年,隨著寧夏科技管理信息系統的不斷完善,全區科技項目申報由原來的“限期申報、逾期不候”變更為“常年受理、分批下達”,并啟動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項目形成機制改革,充分激發了創新主體的動力和活力,提高了科技管理效率。
前不久,寧夏科技發展戰略和信息研究所網絡技術科獲得“全國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宋洪濤和同事深受鼓舞:“近幾年,寧夏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許多成績,這是全區科技戰線所有人的奮斗成果,能夠為科技創新提供信息支持,我們感到非常自豪。”(寧夏日報記者 馬越/文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