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寧夏最長的渡槽——固海揚水工程長山頭大渡槽在完成最后一次冬灌輸水任務后,伴隨著機械的轟鳴聲,槽殼、排架緩緩倒下,見證寧夏揚水事業發展歷程的標志性建筑物將迎來涅槃重生。
寧夏西海固因旱生貧,曾因“苦瘠甲天下”聞名于世。而我(長山頭大渡槽)與寧夏的繁榮緊密相連。
1978年,固海揚水工程開始動工建設,開啟了寧夏黃河水高揚遠送的先聲。1980年,作為“咽喉”工程,我正式開建,歷時2年3個月完工、通水。
那個年代,寧夏沒有大型起吊設備,要將每節70噸重的槽殼飛架在離清水河51米的高度,困難相當大。黨領導下的寧夏水利人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探索革新精神,首次應用了U型槽殼組裝技術,分五個部分預制,親自動手設計制作吊裝工具,寧夏第一次成功采用起重量30噸、跨度352米的纜索吊裝的渡槽,為寧夏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積累了寶貴經驗。
更令我更驕傲的是,每當水流通過1046米的身軀,我便是161.79萬畝土地、120萬城鄉居民及70萬頭家畜的底氣。
為了提高我的輸水率和安全指數,水利職工總是悉心呵護:每年修補槽殼和伸縮縫;2019年還在槽殼內刮涂了防腐、耐磨的聚脲材料,排架基礎也進行了局部抗碳化處理;每年冬灌結束怕余水凍脹破壞,他們將槽殼內的存水掃得干干凈凈。
雖然在眾多水利工程中,我還不算老,但年復一年的水流、風化侵蝕導致的裂縫、漏筋、剝蝕等病痛常常發作,已經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供水需求了。經過安全鑒定與嚴謹規劃,他們決定對我拆除重建。
今年秋天,我開始進入更新改造時刻。
拆除不是告別,而是為了建設更先進、更高效、更智能化的水利設施。大家看,一座集新技術、新工藝、新設施為一體的現代化水工建筑物長起來了,這將大幅提升灌區水資源的調配能力與供水保障水平。
我將繼續和其他“兄弟”攜手將千年黃河水送上荒原,看他們開枝散葉,孕育美好,守護灌區的繁榮與安寧。現在,請揮手說:咱們明年4月再重逢。(寧夏日報記者 裴云云 實習生 程洋洋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