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慶區徠龍公園。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
2024
不斷向好 發展釋放新活力
全年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增長4%左右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連續11個月保持沿黃市轄區第一,預計全年增速達到20%左右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高位運行,全年增速達到8.2%,居全市第一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絕對值穩居全區首位,預計增速同比增長5%左右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同比分別增長6.5%和7.5%左右
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00.64億元,實現了爭先進位
成立商業地產聯盟和商協會18個
“興慶草莓”“月牙湖蜜瓜”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改造老舊小區104個85萬平方米,打造特色街巷5條
85%以上的財力用于民生支出,10件21項民生實事全部辦結
推動城鎮新增就業1.2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9402人
兌換居家適老化煥新補貼1500余萬元、解決居民辦證難3200戶
翻開2024年發展日志,一幅幅珍貴的畫面見證了興慶區發展的力度、速度、溫度。
一年來,興慶區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區市黨委、政府部署要求,在興慶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在人大、政協的監督支持下,錨定創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這一目標,以“強學習、抓落實、干在前,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實現良性互動”為抓手,與轄區干部群眾一道,千方百計謀發展,一心一意保民生,以新氣象新作為探索新實踐、實現新高度,推動高質量發展動力更強、后勁更足、成色更好。
市民在海寶公園與紅嘴鷗“親密接觸”。
以更強干勁穩住經濟回升向好。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狀態,托穩了興慶經濟大盤、托舉了興慶回升向好的發展態勢。全年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增長4%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連續11個月保持沿黃市轄區第一,預計全年增速達到20%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高位運行,全年增速達到8.2%,居全市第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絕對值穩居全區首位,預計增速同比增長5%左右;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同比分別增長6.5%和7.5%左右;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00.64億元,實現了爭先進位。一個發展基礎好、發展勢頭足、發展信心強的興慶區正在踔厲奮發,讓經濟更穩健的“大寫意”變成點滴實踐的“工筆畫”。
北塔湖猶如一顆明珠鑲嵌在興慶區。
以更大手筆推動產業提質增效。開展重大項目建設提速年活動,蘭傒谷酒店集群開業運營,砂之船·奧萊、深藍廣場進入室內外裝修階段,上河堡項目加快建設。緊盯商貿業份額多、占比大的實際,成立商業地產聯盟和商協會18個,形成扶大、育小、兼中的培育體系,酒店、汽車等呈現鏈式發展格局。旗幟鮮明發展新型工業,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呈現“雙增長”,工業的壓艙石作用愈發凸顯。“興慶草莓”“月牙湖蜜瓜”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黃河大閘蟹越來越受青睞關注。一個行穩致遠、守正創新的興慶區正在積蓄力量,讓產業更興旺的愿景由“施工圖”變為“實景圖”。
以更寬視野強化老城興慶建設。注重用人文理念深耕城市建設、改造、管理,堅持“里子”“面子”齊步走、地下地上同發力,實施四類管線改造138.8公里,改造老舊小區104個85萬平方米,打造特色街巷5條。盤活閑置樓宇、低效用地66.26萬平方米,引進社會投資項目42個,使閑置樓宇“枯木又逢春”。改造后的鼓樓-玉皇閣歷史文化街區人潮涌動,新華商圈重新煥發生機。長期想改而難改未改的北塔三隊四隊六隊開年之際就開始征收,一個占地136畝、擁有640戶1789人的城中村,實現了當年簽訂協議、當年辦結手續、當年開工建設。千年紅花渠改造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一個品位與品質兼具、顏值與底蘊兼修的興慶區正在砥礪崛起,讓城市更美好的目標成為人們的普遍愿景。
玉皇閣3D光影秀震撼亮相。
以更高標準根植鄉村內涵品質。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9.6萬畝,喜獲“二十一連豐”。實施昆侖生態園、農村供水水質提升等項目46個,改造老舊溫棚350棟,實施高標準農田1.42萬畝,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5家,月牙湖鄉獲批建設國家農業產業示范園。新建宜居村莊3個,改造莊點道路10條16.85公里、整修農村灌渠19條20.5公里。加快推進農村深化改革,農村宅基地確權發證率100%,完成農村承包地確權99.3%,確權完成首宗集體林地、頒發首張農業設施產權證。一個山水共濟、欣欣向榮的興慶區正在徐徐繪就,讓鄉村更靚麗的憧憬成為美好現實。
以更優作風保障群眾切身利益。85%以上的財力用于民生支出,10件21項民生實事全部辦結?;竟卜粘掷m優化,推動城鎮新增就業1.2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9402人。新建中小學、幼兒園4所,8個教學案例榮獲國家獎項,掌政中學教學質量領跑全市農村學校。高標準打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個、中醫館10個,大新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投入使用,兌換居家適老化煥新補貼1500余萬元。解決居民辦證難問題3200戶。開工建設沙漠體育運動公園,承辦滑雪、騎行等“國字號”體育賽事3場次。完成冬季清潔取暖改造3200戶、土地整理和生態修復1.1萬畝,黃河水質連續7年保持Ⅱ類進出。一個宜居宜業、美麗幸福的興慶區正在匯聚動能,讓生活更美好的夢想融入百姓心田。
花卉產業成為促進興慶區農民增收致富、區域經濟發展的“致富花”“幸福花”。
以更強力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建立“吹哨報到、包抓包保、三項聯動”基層維穩工作機制,實行部門、商戶、屬地、居民“四方協商”議事機制。拓展延伸“三促三優”基層治理模式,有效提升群眾生活幸福感。大力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商事、金融等領域打造“共享法庭”,推動涉企糾紛“快調”“快結”?!鞍宋濉逼辗ㄔ鷮嶉_展,常態化推進掃黑除惡斗爭,平安興慶建設進一步深化。一個喜樂安康、承載記憶的興慶區正在眼前展現,讓治理更高效群眾更暖心。
以更嚴要求提升政府履職效能。推進忠誠型政府建設,把黨的領導貫穿政府工作全過程。推進法治型政府建設,鞏固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區創建成果。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人大議案、政協提案辦復率100%。推進政務公開,12345熱線與接訴即辦平臺聯動運行,群眾訴求受理渠道更加順暢、響應更加高效。推進廉潔型政府建設,縱深推進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動真碰硬落實“過緊日子”要求,實現一般性支出只減不增。一個勇于擔當、真抓實干的興慶區正在奮勇前行,讓城市更宜居百姓更踏實。
2025
堅定信心 創新實干譜新篇
征程萬里風正勁,勇立潮頭啟新程,2025年,興慶區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為牽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認真開展穩增長促發展攻堅年和全面深化改革攻堅年行動,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隱患,確保經濟回升向好,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在實施“五八”強首府戰略和“雙示范市”建設上干在前、爭示范,在“八個堅持”“八個突破”上抓落實、求實效,努力爭創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建設宜居宜業美麗幸福興慶。
聚焦投資消費增長,在深挖內需潛能上攻堅發力
堅持把擴大有效投資、提振消費潛力、培育壯大經營主體作為經濟增長的主動能,實施“三個專項行動”,鞏固經濟穩中向好基礎。
實施擴大有效投資專項行動“強引擎”。搶抓“兩重”“兩新”和專項債政策機遇爭項目資金,以開展“五冬”為抓手,推廣“百日攻堅戰”形成的經驗做法,加大國家投資、央企投資、民間投資力度。
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激活力”。堅持促消費與惠民生統籌推進、內部挖潛與消費引流協同推進,落實工資提標政策,及時發放補助補貼。力促砂之船·奧萊、上河堡一期竣工投運,打造新百老大樓、月星家居適老生活體驗中心。落實汽車“換能”、家電“換智”、廚衛“換新”、電梯“換裝”政策,舉辦促銷活動100場次以上。
實施企業服務專項行動“提信心”。把服務企業作為重中之重,充分發揮經營主體活躍優勢,實行縣級領導包抓服務機制,包保鄉鎮一并包保轄區企業,“一企一策”解決好企業經營難、融資難、招工難、辦事難問題。
聚焦產業提質增效,在促進轉型升級上攻堅發力
把園區、企業和項目作為支撐產業發展的“重頭戲”,在產業強市建設中加快轉方式、調結構、促動能,推進特色優勢產業升級“四項計劃”,著力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推進梯次培育計劃打造現代服務業新高地。加快建設深藍廣場、蘭傒谷商務廣場酒店集群等項目。規劃布局現代物流產業園,抓好東部現代智慧物流帶、眾一智慧化物流產業園等項目。開工建設蘇銀產業園人工智能應用、百度智算中心等項目。
推進培優倍增計劃打造新型工業強區。落實工業強區戰略,緊盯打造“三都五基地”建設,發揮“區區合一”優勢,突出延鏈補鏈強鏈,統籌發展“三新”產業。
推進品牌創優計劃打造現代都市農業基地。加快建設月牙湖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升級昆侖園等6個現代設施農業產業園。鏈式培優牧翔、壯壯等乳制品精深加工企業。培育黃河豐物等特色品牌,爭取紅柳林等5家企業水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推進提質賦能計劃打造國際旅游目的地。改造珠市巷等老城記憶街區,打響“海寶福燈會”特色品牌。加快北典農城文旅產業園建設,盤活提升花溪谷等旅游資源。壯大黃河文化精品旅游帶,提供豐富多元的旅游產品。
聚焦激發市場動能,在深化改革開放上攻堅發力
堅持以改革破解難題、以開放拓展空間、以環境厚植優勢,先行先試、首創探索,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力爭形成更多“興慶經驗”,塑造發展更強動能。
以更大力度深化重點改革。有力推動園區改革,深化與蘇銀產業園“區區合一”一體化發展,統籌用好財稅分成、人事薪酬、審批賦權等改革政策,推動資源要素向優質園區集聚、向重點產業傾斜。統籌推進“六權”改革,持續推進“標準地”出讓,盤活存量閑置土地資源引進一批民宿酒店、健康養老、金融保險項目,實施“城鄉邊界+農村點狀用地配給制”、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
以更高標準優化營商環境。優化政務服務,深化“高效辦成一件事”集成服務改革,打造AI政務服務大廳,實現95%高頻事項全程網辦、300個服務事項跨域通辦。弘揚企業家精神,表揚一批深耕興慶發展的優秀企業家,頒發升級版服務保障卡,提供精準化差異化服務。
以更多合作提升開放水平。加強與吳忠、中衛等周邊城市交流互動。深化“借船出?!倍嘣l展,拓展與更多央企、國企深度合作,加快打造寧夏首家二手車出口集散地。探索推行“報關綠波”模式,爭取蘇銀產業園“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試點,借力發展跨境電商、海外倉等外貿經濟。
聚焦科教強基固本,在賦能創新發展上攻堅發力
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發展,以教育夯實基礎,以科技增強動能,以人才助力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實施優質教育資源擴面工程,順應農業人口市民化趨勢布局建設華興高級中學,在全區率先試點公辦幼兒園入學年齡提前到兩歲,打造領航幼兒園10所。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精心培養書記校長、班主任、教研員“三支隊伍”,“一校一品”打造勞動教育基地,創設“行走的思政課”。實施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升行動,持續擦亮“首府教育在興慶”品牌,全力爭創國家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區和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
提升科技創新能級。支持寧醫大總院加快建設“一室一所一中心”。加快蘇銀產業園新質生產力中試及工程化產業孵化基地建設,發揮創新研究院、消防研究院等院所“頭雁作用”,上爭科技項目30個以上。
做好人才引育留用。以項目招才,依托“十萬大學生留銀川專項行動”等活動,全職引進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人才450名以上,集聚創新創業青年人才1.5萬人。以產業育才,培育“三個一批”人才50名以上,打造全域算力應用實訓基地。借平臺引才,建強海歸小鎮科技人才孵化器等平臺,實施一批人才小高地、導師幫帶項目,選聘一批專家入企擔任“科技副總”、周末工程師。
聚焦城鄉煥新和美,在提升功能品質上攻堅發力
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強化村莊規劃成果應用,讓城市更新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讓老城興慶與鄉村面貌煥發新顏。
提升歷史文化名城品質。實施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爭取歷史文化名城二期項目和國家旅游體育示范基地。活化利用文物,把更多文創產品融入舊城改造、道路標識、導覽系統。加強文化街區修復保護、設施更新、業態植入。
加快推進城市更新步伐。改造老舊小區,實施老舊小區改造34個,有序推進北塔三隊四隊六隊城中村項目建設。盤活“四閑”資產,再盤活閑置樓宇15個、低效用地4個。提升基礎設施,改造地下管網100公里,更新老舊電梯238部。推動精細治理,啟動“四橫四縱”道路優化設置,新建4個小微公園,打造20座“星級公廁”。
加力開展和美鄉村建設。推進農村產業大升級,布局打造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新增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13個以上。實施農村莊點大整合,完善村莊規劃,盤活利用1172套未分配安置房,規劃新建安置區3處。開展農村環境大提升,打造和美鄉村20個,改造提升農村道路33公里,整改問題戶廁1440座。
聚焦保障改善民生,在增進百姓福祉上攻堅發力
堅持民之小事是政之大事、民之所盼是政之所向,全力打造就業創業在興慶、優質醫療在興慶、民生優享在興慶“三大品牌”,牢牢守住民生保障“基本盤”。
打造就業創業在興慶品牌。下足力氣開發就業崗位2萬個以上,城鎮新增就業1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500人以上,新設置公益性崗位600個,推動失業人員再就業7500人。培育創業實體500個以上,打造“家門口”就業服務站10個。
打響優質醫療在興慶品牌。加快建設掌政中心衛生院醫療分中心,啟動興慶區疾控中心項目。建立臨床、公共衛生等基層名醫梯隊,做好市第一人民醫院改擴建、市第三人民醫院病房改造等項目服務保障,開展“中醫藥名家在興慶”行動。
打好民生優享在興慶品牌。深入推進全國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實施嵌入式社區服務中心項目,持續探索醫養結合家庭病床服務模式。力促中山南街養老服務中心和托育服務中心建成運營,利用公立閑置幼兒園在全區率先試點推行公辦托育服務。
聚焦厚植發展底色,在改善生態環境上攻堅發力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精心呵護黃河,全力守護綠水青山,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高質量發展增長點、高品質生活支撐點。
全區域推進污染防治??v深推進冬春大氣、夏季臭氧污染防治,有效提高空氣質量。常態化巡察整治入黃排水溝,健全完善黑臭水體治理長效機制,加快中部排水溝生態治理等項目建設。加強土壤污染源頭監管,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提升“無廢小區”“無廢鄉村”創建覆蓋率,打造“無廢城市”建設樣板。
全方位推進保護修復。堅決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完成林草濕荒一體化保護修復1400畝,加快鳴翠湖水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建設,實施黃河西岸重點溝道、黃河東岸入黃排水溝生態修復等重點項目,爭取打造美麗河湖試點。
全社會推進綠色轉型。全力打造零碳園區,加快蘇銀產業園碳達峰試點建設,實施分布式光伏、眾家來資源回收利用等重點項目,推進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試點,優化新能源充電樁布局。全面推行綠色低碳全民行動,積極開展綠色家庭、社區、學校創建活動,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新風尚。
聚焦筑牢安全防線,在完善治理體系上攻堅發力
全面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抓好政治、經濟、金融等領域安全風險防范,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實現良性互動。
守牢安全生產底線。深入推進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和小部位專項整治行動,持續開展城鎮燃氣、建筑施工、交通、礦山、危險化學品等重點領域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強化食品、藥品安全。加強基層應急能力建設,牢牢守住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依法維護社會穩定。堅持和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化“三促三優”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效能,健全完善鄉鎮街道履職清單,深入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扎實推進“八五”普法,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依法打擊違法犯罪活動,深化平安興慶建設,鞏固和諧穩定良好局面。(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片 記者 肖夢琪 王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