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哇嗚
泥哇嗚,流行于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民間樂器,屬邊棱氣鳴樂器。
在當地對該樂器有不同的稱謂,有稱泥吹吹、吹吹子、泥簫、泥娃娃、啊歐子,泥牛塤和牛角簫。
在固原地區有稱謂“哇嗚子”,這件樂器尤以在西海固一帶最為盛行。泥哇嗚由土制樂器演變而來,因吹出來的聲音“嗚嗚哇哇”而得名。
通體用黃膠泥捏制而成,其形狀、大小、音孔數量和位置各不相同。
大者與鵝卵近似,小者有如核桃。
外形式樣有橢圓形、棗形、魚形、桃形、娃娃頭形、牛頭形、牛角形、 蝶形和扁方形等等,不勝枚舉。
一般在上端正中開吹孔,在前、后開若干音孔。
如核桃形泥 哇嗚,在前面開有一個音孔。
橢圓形泥哇嗚,開五個音孔(前四后一)。
魚形泥哇嗚前開五孔 。
牛頭形泥哇嗚上寬下尖,吹孔在上方中間,音孔多為四孔(前三后一)或六孔(前四后二)。
牛角形泥哇嗚,音孔多為三孔(前二后一)或六孔(前五后一)。
蝶形泥哇嗚,音孔多為四孔(前三后一)。
還有一種 用皮革或綿紙做的泥哇嗚,呈扁方形,多為三個音孔。
泥哇嗚雖形狀、音孔有別,但都在兩 側或底部設有小孔,拴系不同顏色的絲穗或彩珠作為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