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羊錢鞭
中寧是中原農耕文化與邊塞游牧文化的過渡地帶。
多種文化在這里交匯碰撞,孕育出獨特的文化源流。
位于中寧北山的古長城、烽火臺、巖畫等文化遺址,便是這種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文明見證。
中寧縣余丁鄉黃羊村的“黃羊錢鞭”起源于明代。
相傳有一個放羊少年叫呼娃,得到牧主的賞錢后,將賞錢拴在牧羊鞭上,前后左右揮動時發出嚓嚓的響聲,配以歡快的歌謠與跳躍姿態,得到人們的廣泛模仿。
久而久之,耍錢鞭成了這里的人的一種習俗愛好,逢年過節或廟會慶典,人們便自發組織起來盡情舞耍,“黃羊錢鞭”舞便流傳了下來。
1948年,年輕的劉明跟隨父親劉萬眾來到了黃羊灣,將父親教給自己的獨特鞭法與當地的錢鞭舞相結合,使“黃羊錢鞭”舞更加流行。
翌年,在云南當兵的哥哥劉恒回到了黃羊灣,看到弟弟玩的單鞭舞動作單一,響聲不大,于是改為雙鞭舞,舞姿更加飄逸流暢,富有藝術魅力,人們爭相學習,一直流傳至今。
黃羊錢鞭制作方便,材料易得,制作時將兩根長約80厘米,直徑約為3厘米的木棍(或竹竿),在兩端沿徑向內挖空裝上銅錢,扎上染成紅綠兩色的麻纓。棍(或竹竿)的周身漆成紅綠兩色的環紋即可。
表演者服裝顏色主要以表現喜慶色彩的紅、黃、粉色綢緞為主,寬松適宜,男女有別。
女的頭飾用紅、粉或綠色的方絲巾,男的頭飾用白的長方形毛巾。手套均為白色。鞋均為輕便耐用有彈性的白色運動鞋。
“黃羊錢鞭”表演時動作多用鞭端磕打四肢,雙雙對打,循環往復。
演出器樂主要以打擊樂器為主,有大鼓(高腳鼓)、大鈸、小鈸、中鑼等。
表演隊伍整齊劃一,陣法多變,顯得歡快流暢,威武雄壯、粗獷豪放。
有龍門陣、一字長蛇陣、二龍戲珠、剪梅花、四季發財、五福臨門、蒜辮子、蛇蛻皮、龍盤柱等24個表演套路。
“黃羊錢鞭”傳承有序,狀況良好。代表性傳承人有劉家祥、劉秉國、劉自壽等,已從黃羊村幾十人的隊伍輻射到全鄉數百人,進入中寧三中、黃羊完小,并傳播到新堡等鄉鎮。
“黃羊錢鞭”先后應邀參加了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一屆經濟貿易洽談會、中國第十三屆西部商品交易會、中國寧夏民間藝術節暨吳忠市第一屆社火大賽、中國寧夏歷屆枸杞節等大型慶典活動的開幕式并屢次獲獎。
2012年,黃羊錢鞭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寧三中、黃羊村也先后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